Holzwege

Richor's Meme Collection

2016 双年展:何不再问?

体验很糟糕。

人多是最讨厌的事了。

才知道今天是21客蛋糕展的最后一天,第一次看见 PSA 有那么多的人排队,大家仿佛都被五楼的蛋糕香味吸引了去,像游魂一样。

一楼的许多小黑屋挤满了人,找回了当年看草间弥生展览的感觉,没有一种沉浸其中的仪式感。

展品乏善可陈。最大的感受是,当代艺术的展品内核仍然是在重复几年前乃至上个世纪的作品,简单直接对抗社会裂痕的行为艺术、挥洒个性的泼墨画、貌似大型娱乐设施的太空漫游装置、中国底层人群的影像。没有更试验性的,耳目一新的形式或隐喻出现。

(这种感受或许又有我自己的问题,看得太多了?只是从表面理解作品,急于给出观点,作比较)

想起顾铮不断诘问的,你拍的是谁?在哪里?这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拍的?这些艺术品中看不到一种张力,即促使人去进一步了解、反问、思考的力量,这难道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干的事么。现在没有留给观者足够的思考和浸入的空间,谈何反问。

当然人多可能降低了50%的观赏体验,仍然记得在日本看展的时候,展厅里寥寥数人,我可以静静的在里面听歌,凝视,不需要声光电的参与,人和作品的距离却那么的近。今天的感觉整个人是浮躁的,匆匆掠过的,戾气重的。(当然看展的心态和是否独处、当时的心情、展馆内人数、展览内容都有关系。)

想起了在世田谷文学馆看人偶剧,看浦泽直树展堆满一地的画稿,那种感动又不甘心的心情;看pixar的时候人也很多,但整个看展过程非常流畅,叙事完整,细节丰盈,不会给人杂乱的感觉;看莫奈的时候排队看一分钟《日出》,黑色墙面上独独散发光芒的画作让人全身发颤。

所以展览应该限流,保持适当的人口密度。

展示的性质大于了互动。

还有最讨厌的拍照。

艺术不再是一种仪式,而是消费。

关于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不再能摆在家里,只能存在于展览之中。

当代艺术能留存的时间很短,无法比一个观者的存在更久,因此观者会少一些敬畏和感动。

当代艺术需要更高的解释性,观者的知识水平,语境的介入。

当代艺术是后现代的,破坏性的,抑郁的,撕破给人看的,却又不缝补起来。

当代艺术需要观众更高的理解力。但大多数观众会选择从众,而当代艺术都是希望和人交互的,一旦第一个人选择了错误的交互方式,后面的人会紧随其后,完全误读了作品。(如果作品有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式的话)

当代艺术自带很多超链接(隐喻),而隐喻才是作品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展示?(除了语音和文字讲解,如何快速普及相关语境,这其实是策展和艺术教育的事情了。)

印度策展团队,确实带来了很多异国元素,但值得担心的是跨文化传播的质量。看许多异国文化语境下的作品会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比如那一些画),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审慎地展示有别于本国文化和流行的西方文化的作品呢?应该增加更多 context 内容的介绍,否则如何理解呢。就像今天看到一本书的标题,Game Localization,第一次知道有這樣的研究領域,研究游戏翻译和游戏本地化的区别,如何进行更好的游戏本地化,这个问题以前没想过,现在觉得非常重要。

双年展属于大型展览,和我喜欢的那种可能不太一样,不同是正常的。但还是有杂乱之感。当代艺术展或许需要更突出的文字解说,更合理的布置,更清晰的叙事路线(不过这样的网状作品展示方式或许也映射了非线性这个后现代主题)。

存档

历届展览
  • 第一届 1996 年主题:《开放的空间》
  • 第二届 1998 年主题:《融合与拓展》
  • 第三届 2000 年主题:《海上 · 上海》
  • 第四届 2002 年主题:《都市营造》
  • 第五届 2004 年主题:《影像生存》(英文为 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
  • 第六届 2006 年主题:《超设计》 9 月 5 日-11 月 5 日 [1]
  • 第七届 2008 年主题:《快城快客》 9 月 9 日-11 月 16 日
  • 第八届 2010 年主题:《巡回排演》 10 月 23 日 - 11 年 2 月 28 日
  • 第九届 2012 年主题:《重新发电》 10 月 2 日 - 13 年 3 月 31 日
  • 第十届 2014 年主题:《社会工厂》 11 月 22 日 - 15 年 3 月 31 日
  • 第十一届 2016年主题:《何不再问》11.12-03.12

凤凰艺术-双年展相关

双年展历史 1996-2004

双年展历史 2006-2014

双年展和日本

评论1

  • 双年展的定位,政治性?
  • 市场驱动的双年展

作品照片